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曹操自汉中撤军回长安后,荆州战场风云突变。关羽抓住战略机遇,发动了著名的襄樊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是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之战,更展现了关羽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战役背景与战略部署
自建安二十年(215年)丢失樊城后,关羽一直在寻找北伐良机。建安二十四年六月,他先围襄阳,再渡沔水攻樊城,意图在沔北建立战略据点。此时正值丰水期,关羽充分发挥水军优势,以战船封锁沔水,切断魏军南北联系。
二、战役进程与关键转折
- 初期交锋(六月至七月)曹仁、庞德据守樊城,与关羽军多次交战。庞德曾射中关羽前额,但未能打破蜀军包围。曹操急调于禁率七军三万人驰援,徐晃屯兵宛城策应。
- 水淹七军(八月)持续暴雨导致沔水暴涨,樊城被淹。关羽抓住战机:
- 水军分割包围于禁、庞德所部
- 于禁率众投降
- 庞德力战被擒此役魏军损失精锐三万余人,荆州刺史胡修等投降。
- 围城打援(八月至十月)洪水退后,关羽实施严密包围:
- 修筑三重堑壕围困樊城
- 控制偃城监视魏军动向
- 继续封锁襄阳

三、战略扩展与影响
- 北进策应
- 派兵进抵郏县,威胁许昌
- 联络梁、郏、陆浑等地反魏武装
- 造成”威震华夏”之势
- 战役影响
- 曹操一度考虑迁都避其锋芒
- 促成魏吴联合对抗关羽
- 为后续荆州失守埋下隐患
四、战术分析
关羽此战展现出:
- 善用地利:利用丰水期发挥水军优势
- 把握战机:趁洪水分割歼灭魏军
- 战略眼光:开辟北方第二战场

然而也存在:
- 兵力分散:同时应对襄阳、樊城两个战场
- 后防薄弱:给东吴偷袭可乘之机
- 补给困难:远征部队后勤压力大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关羽”万人敌”的军事才能,也暴露了蜀汉战略布局的局限性。其辉煌胜利与最终失败,都成为后世研究三国军事的重要案例。
编辑 海珍 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