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兹有位,心须自懔旦明;亦曰吾儒,心期无愧幽独。
有位:指身居官职或有社会地位的人。懔(lǐn):敬畏、谨慎。旦明:字面为“天明”,引申为光明正大的境界或公开场合的言行。凡兹有位,心须自懔旦明:凡是身居其位之人,内心必须保持对光明正道的敬畏,公开场合的言行要做众人表率。
吾儒:代指儒家学者或追求圣贤之道的人。幽独:独处时的隐秘状态(源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亦曰吾儒,心期无愧幽独的意思是:也可说我们儒家学者,追求的是在独处时也能问心无愧。
道德修养需表里如一,尤其在无人监督时更需坚守原则。
事例:1、李白最崇拜的古代先贤
王士祯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谢宣城”即谢安,因为谢安的人生轨迹、人生价值追求与最终的结果,在李白看来,堪称完美。
谢安才四岁的时候,大将军桓温的父亲桓彝,一见到了他,就大惊,说:“这孩子气质不同于一般人啊,风神秀彻,长大后不会比王东海差!”谢安的风采和神韵,既清秀,又通达。王东海就是王安期,被认为是东晋初年的第一名士。
谢安哥哥谢奕担任剡县县令,有一个老人犯了法,谢奕要处置他,就拿烈酒给他喝,作为惩罚。老人喝了,醉得很厉害,都要承受不住了,谢奕还不停止惩罚。谢安那时七八岁,看见老人受苦,说:“哥哥,老人家很可怜,怎么可以这样做!”弟弟小小年纪就有仁爱之心,谢奕一听,气也消了,便把犯法老人放走。
谢安长大了,开始学习,他慕名拜访名士王濛,和他谈了很久。王濛的儿子王修见到两人的谈论,很受震撼。离开后,王修问:“刚才的客人是什么大人物?”王濛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这位客人勤勉不倦,日后一定名望逼人啊。”
谢安自320年出生起,就隐居在会稽东山,直到“不惑之年”才“东山再起”。当时隐居东山的谢安,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流出,然后成为大家行事效仿的榜样。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他出山的车马队伍,热闹非凡,既有百官随同,也有很多百姓送行。
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入京朝见孝武帝司马曜,桓温想篡权,埋伏重兵,设宴大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该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就在我们这一趟了。”于是一起去赴宴。王坦之恐惧的神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上;而谢安从容镇定的神态,也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来。他向着台阶快步入座,还模仿洛阳书生读书的声音,朗诵起“浩浩洪流”的诗句。桓温被谢安旷达高远的气度所震慑,便赶快撤掉了伏兵。王坦之和谢安原先齐名,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他们之间的高下。
在淝水之战这样的大决战中,前秦出动了100多万军队浩浩荡荡地南下,非常强盛,而东晋只有8万人,力量如此悬殊,令人瞠目结舌。东晋人没有不害怕的,就是身经百战的晋朝将领谢玄也整天魂不守舍,惴惴不安。只有谢安仍然镇定自如地指挥战役,闲暇的时候,还能够登山漫游,探亲访友,与平时一样逍遥快活。不久,谢安就接到战场送来的捷报,当时他正在与一位客人下棋。谢安接过信,只随意看了一眼,若无其事的照旧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情,他慢条斯理地说:“还不是那些小毛孩已经把前秦的军队打败了。”
隐退可纵情山水,出山可决战千里。一场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这场战役令东晋几十年没有外敌的侵略,得以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与发展。
到谢安晚年的时候,孝武帝昏庸无道,将大权都交给了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而司马道子喜好专权,又听信小人谗言,与谢安产生了隔阂。谢安主动交出了兵权,自请别处任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功成名就之时,能看淡名利、远离浮华、激流勇退与华丽转身的背后,是谢安智慧与魄力的体现。
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为东晋王朝的“定海神针”
2、萨天师十二年,竟无过错
萨真人,名叫萨守坚,南宋道教神霄一脉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学习医术,却因为用药失误导致人死亡,于是就放弃了学医。
萨守坚听说江南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以及林灵素、王文卿两位真人的道法非常高超,就想要去江南学习道法。他计划从蜀地出发经过陕西去江南,可才到陕西,他行李中的财物已经都用尽,没钱向前走了。他坐在路边石头上郁闷的时候,忽然看见三个道人,其中一个道人就传授给他用咒语加持枣子的法术,并且说:“用咒语加持过一颗枣子,你就可以卖七文钱,一天只要加持十颗枣子,得到七十文钱,就够你旅途上一天的花费了。”
有一天,萨守坚一共加持了一百多颗枣子,但只取了七十文钱作为当天的花费,剩下的又用来救济穷人。他到了信州,见到了第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到了师父的传授后,一直勤奋努力,意志坚定,因此他的头发由白重新变黑,牙齿脱落后又重新长了出来。
萨守坚曾经在一个地方的城隍庙住了几天,遇到有人抬着猪去城隍庙里还愿,萨守坚就拿了一点香送给那个人,交代说:“你去还完愿之后,请帮我把香插在香炉里焚烧。”那人来到庙中,按照他说的做了,只听天空一声惊雷,一道大火从天而降,把城隍庙给烧了。
过了十二年,萨守坚经过一个渡口,因为没有撑船的人,他就自己拿起船篙划船过河,并且在船里放了三文钱作为船费。
他在舀水洗手的时候,看见一个人三只眼睛满头红发,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金鞭,红面紫须,站在水面上,萨守坚知道对方不是常人,呵斥他说:“你是什么人,赶快现出原形!”
那个人站在旁边说:“我是王善,就是某州的城隍,之前萨真官(萨守坚)烧了我的庙,我一家三百多口人都没有了依靠,而我实在没有罪过,就向上帝申诉。上帝赐给我一把金鞭,让我跟随你,遇到萨真官但凡有违反天条的行为,允许我可以对你自行处置,然后再上奏。我跟随真官你十二年了,并没看到你有违反天条律法的行为,今天您过河在船里放了钱,可见真官完全没有过犯。现在我愿意成为您的部将,执行您的法旨。”
萨守坚说:“你就算再跟随我三年,也不过如此。”萨守坚于是上奏给玉帝,提拔王善为自己的部将。
萨守坚曾经写过诗说:言清行浊休谈道,不顾天条法漫行。但依本分安神气,何虑仙都不挂名。嘴里说着清正的话,行为却污浊就不要谈什么道了,不遵守天条律法却随意行事。只要依照本分安定自己的神气,又何必担心在仙都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呢。
3、马皇后辅佑朱元璋
马皇后,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父亲马公,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攒了一堆仇家,带着马皇后四处流窜,后来觉得这样不行,就把马皇后托付给了好友郭子兴,让女儿认郭子兴作干爹,他自己一个人勇闯天涯去了。
郭子兴将马皇后视如己出,亲自教她读书写作。马皇后模样端庄,神情秀越,还有一种温婉的态度,无论何等急事,她总是举止从容,并没有疾言历色,所以郭子兴夫妇很是钟爱她。郭子兴把养女嫁给朱元璋,马皇后救过朱元璋两次命,并顺利进入郭子兴集团的核心领导层中。在朱元璋行军作战之时,任何朱元璋发布过的文书、随手写下的札记都被马皇后分门别类别地储存下来,等到朱元璋需要查询时,她可以随手拿出朱元璋想要的材料。
朱元璋登基后,马皇后劝朱元璋不要滥杀无辜,要施行仁政,马氏辛勤管理后宫事务,有空就给六宫妃嫔宣讲古训,并告诉妃嫔们宋代有不少贤慧的皇后值得效法,还命内宫女史抄录她们的事迹,让妃嫔们阅读。平日马氏喜欢穿宽大的绢衣,破旧了也舍不得更換。她常用质差的丝绢缝制衣服送给王妃公主,让她们懂得养蚕缫丝的艰难。马氏十分重视人才,一经发现人才,就要求皇上重用。朱元璋在金殿上处理政务,有时会大发雷霆。马皇后知道后,待他回到后宫,就好言相劝。朱元璋平素十分严酷,但在马氏的规劝下,有不少犯人得到了从宽处理。
一些北代将领在元都宫中俘获了不少珠宝玉玩,带回金陵献给皇上。马氏指着光彩夺目的宝玉对朱元璋说:“元朝有这些宝玉却不能守住,那么帝王应该以什么为宝呢?”朱元璋领悟她的用意,回答说:“我知道你想说以得贤人为宝吧?”
在外戚问题上,马皇后的觉悟也相当高。要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后的上位往往会带动皇后家族的兴旺发达,从而产生外戚集团。最有名的外戚集团就是东汉时期的外戚集团,这种外戚集团曾一度操控东汉皇位的更替,可见其权势之大。为了防范外戚干政,马皇后拒绝了朱元璋给予其娘家人的一切官位封赏。正是由于马皇后的劝谏,朱元璋立下了一条规矩,“凡外戚,不许掌国政,止许以礼待之……”。这条规定成为了明朝的祖宗之法,砍断了外戚干政的道路,让明代成为少见的没有外戚干政的王朝。
临终时,朱元璋追问马皇后还有什么话说,她望着朱元璋低声说,希望陛下求贤纳谏,始终谨慎,朱元瑞听罢痛哭不已,发誓不再立皇后!

4、孟母教子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为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鞠躬行礼及进退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竟然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当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你现在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织布机上的布匹!一个君子读书学习才能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有广博见识,这样才能在家安居乐业,出门避开祸患。你现在不肯读书,迟早要遭受灾祸,以后永远只能做些琐碎卑微的活计,半途而废,不求上进,还怎么穿得体面,让家里不愁吃穿呢?”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孜孜不倦,日夜勤学不息。
孟母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即使在他成亲后,夫妻相处之道仍让孟母费心操持。《列女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某日孟子妻子独自在家时,随意岔开腿坐着(古时认为这种坐姿失礼),孟子见状顿时不悦。妻子觉得丈夫对自己太过严苛,便请婆婆主持公道。事实上,孟子长期对妻子心存不满,认为她态度傲慢,甚至动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却教导儿子做人的道理:”按照礼法,进门时要先问谁在屋里,以示敬重;步入厅堂时应提高声音示意,提醒屋内的人;进入房间时目光要向下,避免直视他人隐私。如今你擅自进入私密空间,既不出声示警,又撞见妻子随意坐着的模样,这分明是你不合礼数,并非妻子失礼。”孟子顿时醒悟到自己言行冒失,心中芥蒂随之消散,从此与妻子和睦相处,恢复往日的融洽。
5、为什么要修身修心
现在一般人都喜欢眼前的利益,谈到修身修心,就觉得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又不能换饭吃。
看新闻或者短视频,甚至身边许多事例,就是感觉在农村,自己有存款三十万,有一点点工资,生活过得非常滋润。相反,有的人,几千万,几十亿,十几年下来,甚至只需要几年,就变成负债累累。
人有钱了,身边就会有许多损友,带他进入各种各样娱乐场所,甚至赌博,这样一掷千金。再就是乱投资,被金融诈骗收割。别人劝不了他们,管不了他们胡作非为,能够管得住的是他自己的修养,自己的定力和智慧。
行善积德的人,他就有一种智慧,看那些骗子,心怀鬼胎的人,他就不舒服,感觉满脸邪气,打死都不愿意和这样的人来往。业障重的人,他就喜欢这种人,所谓物以类聚,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甚至进了牢房。
一个人,他七八十岁了,他要上街购买东西,需要走几十里,他儿子就说:“我也上街,用电动车带你去。”他刚上车,他儿子就开始骂他,一直骂了一个多小时,到了街上,购买东西了,他宁愿走回去,也不坐儿子的电动车了。
一般人说,儿子不孝顺,但是儿子也有道理,就是他生了这个儿子,没有给儿子留一巴掌大小的田,一片瓦大小的房产,一分钱的存款。他儿子是懒鬼,许多人都劝他要想办法给儿子弄个糊口的事情,他不管,租一个破房子,天天看电视,哈哈大笑。到老了,儿子睁眼一看,任何人或多或少都沾了父母光,他没有,他不恨才怪呢。如果是修心,有一点点清净的人,看见儿子很懒,他就会日夜睡不着,他会绞尽脑汁,想办法,给儿子未来准备一点什么。就是把户口迁到农村,就可以分几亩田,被骂时稍微一点点底气,可以顶回去啦。
这个意思,不知道大家听懂没有。就是那个人,他家境贫寒,他能够把一手烂牌,却打出一串王炸,说明他他牌技高超,他经营家庭的本领非同一般;反之,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说明他看问题,遇到选择,错得非常离谱。
一个人说,她男人天天研究炒股,应该是专业人士,非常信任她丈夫,结果她丈夫投资失败亏损几百万,会愁死。佛教讲智慧,就是有邪知邪见,还有清净智慧。邪知邪见,怎么来的呢?他没有道德修养,看了各种各样的书,听了无穷无尽的观点,但是脑袋一团糟,真正遇到问题,不晓得怎么选择对错,他选的,恰恰经常就是错误的。清净智慧怎么来的呢?他外持守戒律,行十善,内修心,断贪嗔痴,断嫉妒,贪图名利的心,他就有清净智慧,你在他面前请教,他所抉择的问题非常正确。行善积德,就有许多护法善神拥护,自己的心也容易和护法神沟通,做的事情总是很圆满。
一个人,他娶一个老婆,漂亮贤惠,又顾家,他就是喜欢外面鬼混,后来就带回家一个丑女人,要离婚,他母亲把他会骂死。两个女人,让任何人选,都会选他妻子。不过他鬼迷心窍,硬是离婚,娶了后者,结婚后,后者好吃懒做,他没有好日子过了。不修德,他就会鬼使神差,每一次选择,都喜欢往错处选,而且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劝。自己行的是鬼鬼祟祟的事,引发魔障就导致这样结果。
缙绅后代,因甚多生败子孽孙;平等文人,缘何反获高科巍第。或心恃势位,而背主欺民;或心守谦虚,而尊人约己。
其尔大众,务当心抱慈祥;一切吾民,各宜心存平实。富者心殷周济,贵者心尚谦恭;贫者心守勤俭,贱者心怀廉耻。事父兄惟孝弟,待朋友心尽忠诚。勿心存悭吝,薄视姻亲;勿心好钻营,厚交势利。勿貌善心恶,勿口是心非。心形直,应事直而勿曲;心体圆,处事圆而莫方。勉种心田,何羡南阡北陌;广培心地,不须虎踞龙盘。急早回心,务期心得。庶我心实获,而帝心简在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