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羽北伐是历史上的一个热点事件,因为,关羽北伐的失败不仅导致关羽自身身死、荆州被东吴所夺,更引发了吴蜀联盟破裂、蜀军在夷陵战败、刘备病死白帝城等一系列连锁事件,影响深远。对于关羽北伐的真正目的也是众说纷纭,子玉呢,对这个话题也极有兴趣,今天就以文章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关羽亲率荆州主力北攻镇守樊城的曹魏征南将军曹仁及其镇守襄阳的吕常,对于荆州后方的防守,关羽的安排是:留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将军士仁守公安。
至于关羽为何发动北伐,我们完全可以从他出军的时间点来破译其真正目的。建安十九年(214)六月,刘备取成都,拥有了益州这块稳固的根据地,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刘备克汉中,七月,刘备称汉中王,魏蜀吴三国的鼎足之势正式形成。
同时,刘备又使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又遣养子刘封自汉中乘沔水而下,以统孟达军,会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郡投降。完了,刘备就加申耽征北将军,以其为上庸太守,以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
既然刘备已经完成了根据地的开拓,那么此时的他就非常有必要将益州和荆州连接,将《隆中对》从蓝图变为可行的战略基石,因为,荆州和益州虽然是两个北伐的出兵方向,但绝对不应是两块独立的飞地。
而关羽一旦攻下了襄樊,那么汉中—东三郡(上庸、房陵、西城)—襄阳这条线就成功沟通了荆州和益州,关羽大军就可以沿汉水及其支流沔水向西、向上游发展。
当刘备集团控制了成都—汉中—上庸—襄阳—江陵这条战略走廊之后,益州的兵员、物资就可以通过汉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荆州前线,支持荆州军北伐。
因为,北伐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靠益州或者荆州的单点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要从两路出军就必须得打通两者之间的联系,保证兵员和战略物资的流通。
也就是说,关羽北伐的真正目的是拿下襄樊,打通荆州和益州的联系,这既是刘备集团稳固荆州和益州基本盘、跨有荆益的生存需要,也是北伐中原的战略需要。
以上是关羽北伐的战略目的,我们接着再从军事层面进行分析。荆州东据浔阳,南连五岭,西据三峡,北带汉水,虽然战略位置极佳,但也是难处之地,尤其是襄樊被曹操所掌控,曹操以襄樊为南疆的战略据点,以此地遏制吴蜀势力向北发展的情况下。
如此,只要襄樊掌控在曹军手中,那么关羽的江陵基地就始终处于曹军的威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就非常有必要夺取襄樊,为荆州基地建立坚固的北部屏障。
同时,因为襄樊是荆州北部的核心,地处汉水流域,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汉的咽喉要道,所以关羽在占据襄樊之后其水军就可以溯汉水而上,直接威胁中原腹地,为未来的北伐打开一条畅通的道路。
另外大家也可以想一点,刘备已经打下了汉中,取得了“出于秦川”的基地,那么荆州方面也就非常有必要拿下襄樊,将其作为从荆州方向北伐的前沿阵地,如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两路北伐战略就能落地。
最重要的是,关羽此举还能巩固刘备取得汉中的成果。219年五月,刘备在取得汉中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守住汉中、消化汉中,在这段时间内,汉中必然承受着来自曹魏方面的巨大压力,而关羽此时北伐就能使得曹魏不能全力反击汉中,为刘备消化汉中争取了时间窗口。
除了军事考虑之外,关羽北伐还有政治层面的目的。关羽在刘备集团中资历最老,地位最高,且长期佩戴着“万人敌”的称号行走江湖,非常的有优越感,但当刘备称汉中王并以定军山的军功拜黄忠为后将军时,关羽就感觉自己的地位遭受了挑战,当时他甚至愤怒地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感觉自己与黄忠同列是受到了侮辱。
所以,他急需通过攻克襄樊、北伐中原来彰显自己的威望,稳固自己在刘备集团独一无二的地位。

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独一无二
图源/剧照
同时,来自荆州的军功也是刘备的迫切需求,因为,刘备在进入益州之后是绝对的“新人”,面临着巨大的驾驭“旧人”的压力,为了强化荆州派对益州的主导地位,刘备就想到了让荆州派的核心人物关羽积累军功来强化自己在益州地位的办法,这也可以看作是关羽北伐的政治目的之一。
当然,当时北方的局势也有利于关羽北伐。在关羽北伐之前,曹魏的南阳郡宛城发生了守将侯音的叛乱事件,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但这无疑是暴露了曹魏在荆州北部控制力不强的内部矛盾。再说,曹操刚刚经历了丢失汉中的打击,西部军心严重不稳,东部也面临着来自东吴的军事压力,曹操急需时间休整军队并对开拓战略进行重新部署,关羽可能正是因为以上两点得出了曹魏在战略上正处于“虚弱期”的结论,从而果断北伐。
以上就是子玉所总结的关羽发动北伐的相关动机,接下来我们就来还原当时的战场。曹操在长安得知了关羽北伐的消息之后于是就派遣左将军于禁率七军三万人及立义将军庞德等增援曹仁,屯军于樊北。但当时前线因为大雨,汉水暴涨,于禁率领的七军面对水患就只能登高避险,而关羽却抓住机会率领水军猛攻曹军,结果是,于禁投降,关羽将所俘虏的曹军步骑三万送往后方江陵。
不过,庞德却比于禁更有骨气,在一番抵抗后被关羽所俘,因为不肯投降,被关羽所斩杀。
于是,关羽就率领水军进围襄阳和樊城,同时派兵深入郏下并煽动陆浑之戎孙狼等,以扰洛、许。当时,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华夏为之震动。
面对关羽的军事压力,曹仁甚至都准备放弃樊城了,最后是听了汝南太守满宠的建议才决定继续坚守,原因是,只要曹仁撤军,关羽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直入中原。但选择坚守的代价却是,樊城被关羽围了数重,内外隔绝,形势异常危急。
此时曹操是同时面对襄樊危急和许、洛不稳的军事危机,于是,曹操就在九月亲自将兵前往洛阳。
十月,孙狼等人杀了陆浑县主簿以响应关羽,关羽也及时派兵支援孙狼,让其还就许洛,当时,自许都以南有许多人都响应了关羽。曹操怕许都有失,汉献帝这张牌被关羽所掌握,甚至都有了迁都的想法。
但丞相军司马司马懿和西曹属蒋济却表示反对,认为:“于禁战败是因为水患,损失并不大,而刘备和孙权的关系虽然表面和气,但私底下也是相互博弈,关羽得志,这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我们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派遣使者与孙权接触,建议其袭击关羽之后,并作出将江南封给孙权的承诺,如此樊城之围自然就解了。”
说实话,司马懿确实看到了问题的核心,关羽如果拿下襄樊,那么刘备一方对荆州的控制就会更加有力,且吴蜀的均势也会被打破,孙权为了解决生存危机都必然会考虑趁势拿下荆州。
听了司马懿的解释之后,曹操也悟了,于是就一面派遣使者出使东吴,一面派徐晃将兵自宛南下救援樊城。同时,曹操亲自率六军至摩陂,指挥、调度诸军救援樊城。

当时的曹操绝对是压力山大
图源/剧照
由于徐晃所率领的都是新兵,所以曹操又接着派将军徐商、吕建等人援助徐晃,并且特意交代,一定要等到诸军到齐之后再行动。关羽在得知徐晃率军援救曹仁的消息之后就率军进驻郾城,但却被徐晃设计逼退,曹军遂克郾城。
此时,曹操的使者已经将曹操的意思传达给了孙权,孙权于是就写信给曹操,请求率军讨伐关羽,不过却要求曹操为他保密,以防关羽做准备。
对于要不要向关羽透露孙权将要出兵的消息,曹操召集众人进行讨论,大部分人的意见都是,应该向孙权保密,但董昭却建议应该将此消息透露给关羽,如此关羽很可能就会退军,樊城之围也就解了。
同时,樊城将士在得知此消息之后也会坚守城池,等待援军。
但董昭也表示,以他对关羽的了解,关羽自以为后方的江陵和公安非常稳固,可能不会退军。
曹操在肯定了董昭的建议之后于是就将孙权将要袭击关羽后方的消息射入樊城和关羽大营,于是曹仁和将士们守城的意志一下子就增强了百倍。而关羽也果然自恃对后方安排较为妥当不肯退兵,他不想前功尽弃。
徐晃在等来曹操所派来的援军之后就正式对关羽展开攻击,关羽在遭受曹军的重击之后只能撤围,但还坚持以水师据沔水,以隔绝襄樊。此时,关羽与曹军在襄樊一线相持已经三个月了。
随后,东吴的突然入局彻底改变了前方战局,并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三国历史。
总之,关羽的北伐之举是多方面因素所促成的一次军事行动,既有攻占襄樊,消除荆州北部威胁的短期军事目标,又有打通汉水通道,连接荆州与益州,完成对荆益二州的地理整合的中期战略目标,更有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宛、洛”和“出秦川”两路北伐以匡复汉室的长期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关羽此次军事行动并不是一场曹魏和蜀汉在边境上的冲突,而是一场旨在改变三国战略格局,为蜀汉奠定帝业之基的宏大战略行动,所图甚大
编辑 海珍 晓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