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关帝庙不计其数,但建在水畔的关帝庙,恐怕只有这一座——佛山水上关帝庙。此庙面对佛山水道、汾江、佛山涌在此汇集成的“三岔口”,汾江旧时是佛山城的交通动脉,沿汾江进入西江主航道可上溯至贵州境内,向东出珠江口可直达南洋诸国,因此以前汾江沿岸商贸繁荣一时。

这三岔口现在是河面平缓如镜,但在古时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过去庙前有处白马滩,明代时汾江水深江阔,水下还暗藏礁石。河流湍急如万马奔腾,状如“白马扬波”,成为明代佛山八景之一。

白马滩前有文昌沙码头,南面有正埠码头,是汾江段最为繁盛的码头区。清康熙年间此地建成粤海关佛山口岸,为挂销号口岸(近代四大海关之首~粤海关)。但三岔口也是汾江最为凶险的河段,汛期时严重威胁往来的舟楫安全。

清顺治八年(1651年),同知玉都倡建水上关帝庙,古时南海县衙在广州城,佛山镇便设置了一名广州知府的副职同知,府同知为正五品官;关帝不仅护佑商业,又能镇水,一举两得,当时地图上也有标记。乾隆十五年(1750年)修关帝庙码头。历经数次修缮,最后一次是在道光十年(1830年),捐得运输银一万一千余两扩建关帝庙。此次修缮使用了石湾陶瓷瓦脊装饰,让关帝庙“栋宇用壮,金碧交辉”。

清末时佛山城还有11座关帝庙,位居首位的便是水上关帝庙,曾有着“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的江湖地位。明清时期佛山的商业的繁盛可见一斑。三岔口在清代时佛山豆油行和水果栏所在。

建国初期庙内办起了小学;1975年水上关帝庙被毁;1978年被完全拆除后,此地建起文沙公园。2015年水上关帝庙在原址动工重建,2016年在关公诞当日正式竣工、对外开放。

重建的水上关帝庙遵循旧制:三间三进,镬耳封火山墙,绿色琉璃瓦面,三进正脊均为石湾陶塑瓦脊。面阔13.47米,总进深35.59米,通高12.7米,建筑总面积480平方米。岭南古建里精美的陶塑瓦脊、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艺术装饰在水上关帝庙一一展现。

头门格局是清嘉庆以后的做法,天井内石柱则是清顺治时期岭南庙宇内常见的六角柱,因为水上关帝庙在历次修缮中留下了各时期的建筑符号,重建时也做了还原。

水上关帝庙三进均层层递进升高,因旧时每逢汛期都会出现水浸,为免洪水时淹到关帝神像,三进的台阶加起来就将大殿的神像抬高不少。

头门、拜殿、正殿三进的各条陶塑屋脊,每条均为双面陶塑长约13米;每面的人物约60个;陶塑故事内容是关帝一生主要的事迹,用清代石湾陶常用的戏曲故事形式加以演绎。

正殿内的关帝铜像在1970年代被拆除时,赠给了顺德西山庙(也为关帝庙)。按原像重建的水上关帝庙关帝铜像,其右手姿势却与西山庙的不一样。因其原像右手旧时损毁,西山庙重做的右手举起来像是在打招呼(有些欠妥)。故而水上关帝庙设计为右手捋须的姿态。

毁后重建的水上关帝庙不仅成为佛山汾江传统风貌的焦点,也是佛山“天下四大聚”&“四大名镇”的有力见证;随之关帝诞民俗恢复也为街坊们乐见。重建后的水上关帝庙也并未成为摆设亦或铁将军把门,而是由道士们维持,使其功能尽用,值得点赞。佛山水上关帝庙庙会现已恢复,为每年的关帝诞日举行,有龙舟拜礼的关帝诞活动也是全球唯一。

[旅行攻略]#我的春节假期安排#
位置: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水上关帝庙。
免费开放:每天9:00~17:00。
如何到:佛山地铁中山公园站B口出,向东走到文沙大桥西桥头,折向河滨路,沿河向南步行约700米即可看到水上关帝庙。
公交:中山桥站:115路 ; 121路 ; 126路 ; 172路 ; 261路 ; 桂24路。河滨路(中山公园)站: 109路 ; 130路。人民桥站:108路 ; 120路 ; 126B路 ; 153路 。
适合:汉服。
餐饮:水上关帝庙南边东方广场一带是禅城美食集中地之一。
贴士:点击图片可放大。
提示:佛山明清时期另一条繁荣水道丰收涌,其信息可见笔者另一篇文章名扬天下的广锅,从佛山丰收涌漂洋过海

[作者素描]喜欢在路上,在行走中:可以发现历史的一瞬,去鉴证书中的笔墨,去体验不同空间与环境的差异,还有形形色色的“当地人”……历史与文化、艺术交织,勾勒出值得人们珍视的遗产,沧海桑田中有些是稍纵即逝……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