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兵少粮绝,被吴军层层围困。
历史上类似的场景,往往预示着主帅自裁的结局,比如《资治通鉴》记载,东汉末年的韩馥、袁术等地方军阀在绝境时都有自杀的先例。
可关羽不同。
他不是一个孤立的军阀,而是刘备创业团队里的“原始股”。
身份特殊,他既是“汉寿亭侯”,又是蜀汉的门面人物。
说白了,在当时的政治潜规则下,像关羽这样的活人,比死人更有价值。
您想想,三国之中,吕布抓了夏侯惇,没有急着砍头,而是和曹操讨价还价;曹操挟持张绣的部下,也不是立刻诛杀,而是软硬兼施。
这种潜规则很清楚:高级将领若能活捉,就等于掌握了和对方谈判的筹码。
关羽自己也清楚这一点。
他身在吴营,大概率也以为孙权会将自己“高价卖回”刘备手中。
毕竟,孙刘联盟还挂着一个架子,谁能料到孙权会一脚踢翻棋盘?
《三国志·吴书》记载:“权遣将追羽,禽之,遂杀羽。”
文字寥寥,却留下无数疑问。
学界多有讨论:孙权究竟是冷静算计,还是一时冲动?
一种说法认为,孙权急于证明对曹操的忠诚,杀关羽是为了投名状。
另一种说法则强调,这是吕蒙的建议,孙权被推着走,既要避免关羽复起,又要在战略上彻底削弱刘备。
换句话说,这不是潜规则里的常规操作,而是一次“破局”的豪赌。
那么问题来了,关羽难道没想到孙权会“下死手”?
史料记载不详。
《三国志》并未提到关羽有自杀意图,反而留下的是“禽而杀之”的冷峻笔墨。
这与关羽的性格不无关系。
他一生自信,甚至傲气。
被俘之后,或许仍坚信“吴不敢杀我”,正像曹操当年礼待他一样。
换句话说,他是被自己的光环困住了。
吕蒙与孙权的选择,等于打破了三国的潜规则。
没有交换,没有赎人,直接“撕票”。
这让关羽的死格外突兀,也让后人震惊。
更吊诡的是,这个操作反倒成了孙权一生最难以洗白的污点。
吴蜀联盟彻底破裂,刘备发誓伐吴,夷陵之战惨败,蜀汉国运随之滑坡。
孙权虽然短期得利,却在长期格局里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关羽没有自刎,不是他怯懦,而是他相信了当时的政治惯例。
遗憾的是,潜规则一旦被打破,他就没有退路。
关羽身死,刘备悲愤,孙权背锅,曹操偷笑。
这一幕,是三国戏里最黑色的幽默。
关羽若真在麦城自刎,或许会多一份悲壮,少一份阴谋。
但历史偏偏走向了最出人意料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