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正门)
04 “从来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
在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接拔厘头碑记》中刻有这样的语句:
“从来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能暂而不能常者,非美意也……”
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山陕商人之所以盖会馆的目的——
1、从古到今,既然做了生意,既然能够把生意做大的,没有一个不想做得长久,但是,中国又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如何才能够长久,这个长久之计不是简单地靠一些良好的制度就能够实现的;
2、富贵如浮云,来去匆匆,到手的富贵,谁不想多留一会,然而,往往,富贵是短暂的;那么,如何让富贵能够成为一种常态,显然,这又不是仅仅有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
晋商如何实现“可久”和“能常”的境界,他们的办法是拜忠义之关公,行忠义之生意,这些拜与行,不是独自在家拜,不是单独在商号做,他们联合在一起,以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最终落实到会馆的平台上来。
聊城山陕会馆由在当地经商的山西、陕西的商人共同投资所建,整个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其用途在会馆的碑文中说得明白:“会馆以祭神明而联桑梓”。“桑梓”指山陕商客,“神明”即关公,所以山陕会馆又被称为关公庙。一起祭拜关公,是因为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一起祭拜,还因为是来自同一片土地的同乡。https://wxa.wxs.qq.com/tmpl/mw/base_tmpl.html
整个山陕会馆表现的都是晋商对关公信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会馆便门两侧影壁上的石刻对联特别引人注目,左为“精忠贯日”,右为“大义参天”,这些表现的是晋商对国“精忠”对商“大义”的准则。
便门上方还各有石匾一方,左为“履中”,右为“蹈和”。“履中”,意为处事中正,公平;“蹈和”意为和气、和谐。
在会馆山门正楼顶下的木质浮雕垂花门罩的上方,悬挂着上书“协天大帝”四字的巨幅竖匾。这里不仅把关羽说成是德合天地者,而且也是协助上天统御万众的神。大门两侧的对联更充溢着对关羽的赞美,“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会馆主建筑关帝大殿前,一副楹联高悬:“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谈春秋”。
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会馆开始兴建,在会馆复殿正堂的脊檩上至今仍保留着“乾隆八年岁次癸亥闰四月初八日卯时上梁大吉”的朱墨文字,南间脊檩上还用朱笔写着山陕工匠的名字——梓匠(即木匠):赵美玉、常典;泥匠:孙起福;油匠:李正;画匠:霍易升;石匠:李玉兰。北间脊檩上写着会馆住持张清御和山陕经理18人的名字。https://wxa.wxs.qq.com/tmpl/mw/base_tmpl.html
会馆最初的建筑规模并不大,历经4年建成的房舍也不多,只有正殿、戏台和一排楼群,南北两面都是空的。但浓烈的乡情让腰缠万贯的山陕商人们不惜钱财继续扩建,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屈指算来,时间延续了66年。
会馆承载了太多的乡情,1845年它第五次重修,聊城知县李正仪为此写了碑文:“斯役也,梓匠觅之汾阳,梁栋来自终南,积虑劳心,以有今日。今众聚集其间者,盹然蔼然,如处秦山晋水间矣。”我们今天在会馆里所能看到的山门、戏台、钟鼓二楼,每个细节都渗透着乡情乡思,有着让人解读不尽的醇厚韵味:画梁雕柱是终南山的木料,巧夺天工的精美构件是汾阳木工的匠心。
【分析】
他们信仰关帝,他们尊崇忠义;
他们尊重财富,他们尊重个人;
他们是建会馆的晋商群体。
他们请家乡的匠人来修建、装饰,他们运来家乡的材料来建设会馆,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怀。
在会馆里,承载的是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的爱,更是对家乡的思念和自豪感,为什么他们要盖下豪华的会馆,那里供奉的是他们的信仰、是他们的价值观,更是他们为家乡增光的具体表现。
66年,几代人,一起一点一滴地捐钱来建设一个属于大家的会馆,而且,这个会馆还常常唱戏请当地乡亲娱乐。
为什么?
因为他们心中的忠义信仰,因为他们心中的忠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少岁月涤荡,多少车马劳顿,多少富贵云集,他们见的越多,也就思索得越多:“从来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能暂而不能常者,非美意也……”
来源丨曹东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