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刘备曾经选定的储君候选人,刘封最终被刘备赐死,而其中罪名之一就是未救援关羽。相传刘备准备立太子的时候曾经问过诸葛亮和关羽,刘封和刘禅应该立谁,诸葛亮的回答是“这是刘备的家事,他不能过问。”而关羽的回答是“刘封是义子怎么能立为太子。”因此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后来关羽被困麦城,向刘封和孟达所在的上庸求救,刘封本意是去要救,他说:“关羽是他叔叔,如不救,恐刘备怪罪。”而孟达则说:“你把他当叔叔,他未必把你当侄子。”然后就把当时立太子的事给刘封说了。后来刘封迟迟不发兵,最终关羽败亡。那刘封为什么不救援关羽呢,真的是因为关羽不支持他作为储君人选而有意为之吗?襄樊之战刘封要在一种什么样的军事环境下救援关羽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公元219年-公元220年的襄樊之战。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夏天,刘备在与曹操的汉中之战中取胜,夺得汉中,至此整个益州已尽入刘备手中。之后刘备命孟达从秭归北上进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杀害。又命刘封和孟达会师上庸,夺得上庸。公元219年秋天,刘备进位为汉中王,任关羽为前将军,地位尊崇。同年,关羽进攻驻守在襄阳的曹仁,大破曹仁于汉水,襄樊之战进入高潮。曹仁被围数月,派遣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十里,并与曹操请求援军。曹操于是派遣于禁率领七军前来救援。关羽军稍退,与于禁军相持。秋季天降大雨十余日,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因此淹没,关羽乘机进攻于禁,于禁投降。关羽乘胜对樊城发起猛攻,樊城进水,城墙崩塌,而曹仁的守军也因为多次战败而大量减员,只剩下几千人。但曹仁在满宠的劝说下,与将士们盟誓,以死守城。关羽苦战月余,仍不能攻克樊城。襄樊之战前的荆州势力分布关羽进攻樊城时,孙吴也没闲着。




关羽虽然留下了一部分兵力防守公安、南郡,但吕蒙以养病为由,大张旗鼓制造出自己回建业的假象,让关羽信以为真,撤出防守兵力转至樊城前线。而后,吕蒙白衣渡江,奇袭南郡。这时候的关羽,大本营失守,樊城又未攻克,大势已去,于是撤出战场,败走麦城,在临沮被杀。救援与否都是死局襄樊之战,看似是一场刘备与曹魏之间的战争,但发展到最后,已经成为曹魏、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一场大混战,盛极一时的刘备势力被打败,关羽阵亡、荆州失守。在这种情况下,刘封作为一个上庸主将,又能做些什么呢?关羽的求援主要是一开始围困樊城时,这时候关羽连战连胜,要求刘封、孟达增援是为了扩大战果。这个时候的刘封才刚刚通过劝降夺得上庸,民心未附,立足不稳,刚刚投降的申耽、申仪两兄弟会不会反叛也不知道。如果率兵前往樊城,带去的兵少了起不到救援的效果,带去的兵多了驻守上庸的兵就少了,万一上庸不保,那时候连退路都没有了,作为一个副军将军,刘封不能不考虑这些,锦上添花可以,但不能被别人釜底抽薪啊,所以刘封选择了暂时不去增援。同时,孟达这个因素也不得不考虑,《三国志》记载:“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与上庸。”可见,刘备至少不相信孟达的军事能力,担心他不能攻克上庸;更深层次的,刘备是担心孟达会有反心,因此让刘封统帅孟达军队。一方面,这是为了控制孟达,但另一方面,也使刘封和孟达之间产生嫌隙,刘封可能因此瞧不上孟达。刘封后来还抢夺了孟达的军乐仪仗,两人之间赌气争执,谁也不服谁。试问这样的主将、副将,如何派遣救援,又留谁在上庸驻守?战场上,将领不和是为大忌,关羽也是指望不上刘封了。等到关羽败走麦城,深陷重围之时,曹魏、孙权大军都虎视眈眈,这时候的救援难度已非常大,即使刘封看出必须得救援关羽,他也无能为力。救不救援都是死局,这不仅是对于关羽,也是对于刘封。随着孟达、申耽申仪叛投曹魏,上庸失守,关羽被杀,刘封不得不面对来自刘备的怒火,在刘备暮年这个节骨眼上,这样的错误足以让刘封丧命。
编辑 海珍 晓锋